Sunday 26 February 2012

《今天和明天》 作者:子敏


作者:子敏
        子敏,本名林良,生于1924年,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林良毕业于“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国语科及私立淡江大学英国语文学系,当过小学老师、新闻记者,历任《国语日报》编辑、编译主任、出版部经理、国语日报社社长,2005年以国语日报社董事长兼发行人退休,从事报业、出版工作长达56年。 
  林良以儿童文学工作为生平职志,为儿童写作长达五十多年,至今仍为《国语日报》及《小作家》、《国语日报周刊》等儿童刊物撰写儿歌故事专栏。 
 著有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等八册,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一册,儿童文学创作及翻译一百九十六册。曾获中山文艺创作奖、文艺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而《今天和明天》既是《和谐人生》其中之一的散文。






今天和明天

        每個人今天都比明天年輕,但是所有的人都忽略這一點。
        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所有的人也都忽略這一點。
        許多人最喜歡說「要是十年前的話」這種話,其實,今天不就是十年後你所說的那個「十年前」嗎?
        我很清楚「每個人今天都比明天年輕」這個事實,所以我所遇到的任何一個人,在我的心目中都是年輕人。我用對待「年輕人」的態度對待所有的朋友,因為我的朋友確實比「明天的他」年輕。明天的他又比後天的他年輕。一想到十年後,我就覺得今天的他實在太年輕,太年輕,太年輕了。
        我一向把自己看成「年輕人」。我的意思並不指我比十八歲的小朋友年輕。我指的是我比十年後的自己實在年輕得「太多」了,所以我應該享受我自己生命中的「年輕人」的權利。
        每回,我一想到我今天比明天年輕,我就振奮起來,快樂起來。我覺得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多賣點兒力氣,多讀點兒書,多為將來打算。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人人說他是「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意思是說他「開始得晚」。其實,拿二十七歲的蘇洵跟二十八歲的蘇洵相比,你就會覺得他「開始並不晚」。他是「早在一年前」就開始了的。
        一般人喜歡拿歐陽先生的年齡去跟不相干的司馬先生的年齡比較,說這個比那個年長,那個比這個年輕。這種比較,是為第三者的方便作比較,對歐陽先生沒有甚麼意義,對司馬先生也沒有甚麼意義。這就好像我們人類拿互不相干的鯉魚跟雲雀相比,看看哪一個在水裏待得久,哪一個在空中待得長一樣。我們並不關心鯉魚的幸福,也不關心雲雀的幸福。我們並不理會鯉魚的生命的意義,也不理會雲雀的生命的意義。我們祇關心我們的「生物學」。
        第三者可以為他自己的需要,拿你的年齡去跟另外一個人的年齡相比;這種比較對他有用。這種比較,對他來說,是可靠的「客觀的資料」。他要「用」這個資料,所以他拿客觀的標準來衡量你,也衡量別人。在這種情況下,你不過是他的「資料系統」裏的一張小卡片。
        如果你也用這種方式來「處理」你自己,那就不聰明了。你所應該牢牢記住的,是你永遠比明天的你年輕,而且是年輕得多。跟明天的你相比,你永遠是年輕人。年輕人就該有年輕人的樣子,年輕人就該有年輕人的作為!
        我永遠忘不了法國小說家「紀德」六十一歲才拼命學英文的故事。紀德是八十二歲才離開這個熱熱鬧鬧的人間的。在他出發到一個更好的世界去以前,他已經「搞了二十一年的英文」,不但看得懂英文書,不但會翻譯英文書,而且還說得一口相當流利的「微帶法國腔的英語」,非常正確,非常清楚,非常好聽。
        這都是他利用「少壯時代」自強不息,努力耕耘的收穫。他珍惜六十二歲以前的少壯時代,所以他能奮發有為。我們無法否認,六十二歲的他,跟八十一歲的他相比,實在是「年輕得像一個吃奶的嬰兒」。
        我見過許多不聰明的人,在二十歲的時候嘆息自己比十九歲老,在三十歲的時候嘆息自己比二十九歲老。他「一輩子都很老」,永遠沒有年輕的時候。
        一個在十年前立志要學好葡萄牙文的朋友,因為意志不堅定,空空度過十年的光陰,吃了十年的葡萄,卻連一本葡萄牙文課本也沒念完。他嘆息說:「要是十年來好好兒努力,就不會還是一個祇會吃葡萄的人了!」
        我勸他就從「今天」開始,趁著「年輕」努力,免得十年後又發出相同的嘆息。
        我的「今天哲學」使我不敢偷懶,不敢看輕自己。當然,我比我自己的孩子老得多,但是我的孩子也比自己的嬰兒期老得多。我所關心的是「我比明天的自己年輕得多」這個事實。
        「今天」永遠是年輕的。
        除了「今天哲學」以外,我還有一套「明天哲學」。
        我從小就相信「奇蹟發生在明天」,所以我對於今天的痛苦永遠能夠「不怎麼放在心上」。
        我小時候有一次長了疥瘡,父親帶我到外科醫院去上藥,路上我總是問他:「明天會不會好起來?」
        父親的回答永遠是:「明天一定會好起來的,你放心。」
        到了有一天,疥瘡「忽然」好起來了。父親笑著對我說:「怎麼樣?我昨天不是說「明天」會好起來的嗎?現在你該相信了吧?」
        那時候我雖然年輕,也能聽出父親是話裏有話。他把「明天哲學」傳授給我。
        我相信人在「人生旅程」中是會遭遇到種種困難的,但是這些困難,都在「明天」解決了。所有「今天」不能解決的難題,「明天」一定能圓滿解決。
        我是一個很能容忍的人。我所以能夠那麼「能容忍」,是因為我相信「明天」會製造奇蹟。我容忍壞脾氣的朋友,因為我相信「明天」會設法使我的朋友不再遭遇到那麼多不如意的事情。果然,到了最後,「明天」製造了一兩樣奇蹟,使我的朋友臉上有了笑容。
        我很懂得「明天」是怎麼工作的,我也了解製造奇蹟需要「一點時間」,所以我從來不像一個傻瓜那樣的問:「到底是哪一個『明天』?」
        在我的少年期,因為戰爭,家道中落,有一個時期家庭經濟非常困難,一家人過的是很苦很苦的苦日子。不過我們並不認為那是世界末日到了,因為我們都知道,那時候「明天」正在大賣力氣,著手製造一個規模相當大的「奇蹟」。後來那些奇蹟一個一個先後出現。我現在回想起來,心中仍然充滿感激。
        在我承擔煩重工作的時候,我習慣把抱怨的時間拿來工作,讓「明天」去替我解決其他的問題。「明天」從來不失信,他使我順利完成我的工作。
        有許多人生難題並不需要今天來解決,因為「明天」早就準備好了一切。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怎麼樣在困苦的環境中完成了學業。有好幾次,他在夜裏痛哭,但是「明天」替他抹去眼淚。有好幾次,他幾乎絕望,但是「明天」給他帶來生的意志。有好幾次,他想向整個惡劣的環境報復,但是「明天」告訴他報復雖然可以出氣,但是也表示「沒有志氣」。他幾乎軟弱到完全依靠「明天」扶著他走路,一步是一步,一個「明天」捱過一個「明天」。現在,他完成志願,「銑鐵」在烈火中造成劍。這是「明天」所經營的一個最大的奇蹟。
        安徒生最著名的一篇童話裏,很細膩的描寫過「明天」怎麼使醜小鴨變成天鵝。那篇童話是有深刻的人生意義的。
        「今天哲學」使我知道及時努力。「明天哲學」使我對今天的努力不懷疑。我幾乎沒有提到過「昨天」,那是因為「昨天」不過是船後的「水文」,你回顧的時候總看得見,那是用不著甚麼「哲學」的。

Wednesday 1 February 2012

什么是文学?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
       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 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
  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基本特点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 或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其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
  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转载自wenwen.soso.com*
筹委维铭的话:由此可见,文学并不是一个沉闷的东西。它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将个人的人生经历、对某事的看法与情感等用文字等形式,拼凑起来的一种充满个人风格的作品。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伟人对文学的说法:
1. 胡思德Worcester说“文学是求学的结果——就是知识Knowledge和想像Imagination——写下来保存着的。” 
2. 冯克标准字典说“文学是写的印的从人类心理综合而成的出品。这种出品必定有高尚健全普遍的思想有适当纯粹美丽的体裁而且是合于艺术的构造”

在附上一些跟文学有关的短文和说法:

1. 人生是个感情的动物,文学又可以算是感情的出产品。文学家总要以自己的感情冲动他人的感情,以他人的感情融成自己的感情。所以文学不但是主观的,并且是客观的;不但是要写自己的抑郁牢骚的,并且是要写他人的悲欢离合的。总之,文学的第一要义是要唤起人类的同情。读了戴登Dyden 的军前宴 Alexanders’ Feast 就会生出崇拜英雄的气概;读了虎特Hood 的缝衣曲 Songs of skirt 就会生出怜惜女子的情怀。读者自以为可泣可歌可惊可喜,哪知道他早被文学家玩弄于掌股之上了。
2. 想像是文学里最重要的要素。文学家论一件事,说一件事,总要设身处地的设想,以自己的想像唤起他人的想像,使读者脑筋里仿佛有一幅画图,也如身历其境一样。读了《水浒》里的武松打虎就提心吊胆,觉得有一只黄斑大虎猛扑过来。读了《红楼梦》里宝钗黛玉的生活,就觉得蘅芜院里潇湘馆前的一花一木,宝玉黛玉的一颦一笑,都历历如在眼前,一世也忘他不了。这才真是文学家的手腕!

暂时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看完了厚对文学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哦!